切利比達克50、60年代的傳奇人物
2013/1/23 15:06:49www.wellthdesign.com點擊:3535次
切利比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
曾出版其唱片公司: DG生前最重要任職: 1945--1952柏林愛樂常任指揮 1979--1996慕尼黑愛樂常任指揮
1992年, 在卡拉揚擋了他將近三十多年后, 他活得夠久夠老, 重新站上柏林的指揮臺。在日漸規(guī)格、統(tǒng)一化的樂壇中, 他的演出永遠洋溢著鮮活的感動。他的辭世, 是樂壇乃至唱片界最大的損失。謝爾蓋.切利比達克心里正宗的德國音響, 真的只能留在有幸親聆其現(xiàn)場音樂會的樂迷心目中了。
雖然他拒絕錄制唱片, 以致雖然他的實力高出同輩指揮家許多, 他的名望在一般樂迷心目中卻是十分模糊。在資深樂迷心中, 杰利大師的音樂卻是最令人感動懷念的記憶。他在1945年之后暫時接替被盟軍禁足的福特萬格勒接掌柏林愛樂, 立刻成為樂壇矚目的焦點。1947年福老歸隊后, 切利比達克自這位超級大師的演出中不斷思索各種與音樂有關的東西--音樂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當然他的內在實力是大大增進了。但是1954年福老辭世后, 卡拉揚居然脫穎而出, 而且擔任「終身指揮」的任務, 意謂只要卡拉揚在位一天, 就休想站上柏林愛樂指揮臺。但杰利的音樂實力是大大高過卡拉揚的, 只可惜在人脈經營上, 杰利贏不了專擅此道的卡拉揚, 自此有志不得伸, 直到1979年才安定在慕尼黑。
切利比達克成為50、60年代的傳奇人物, 在于他捉摸不定的個性及永不知足的音樂追求。人們議論他的焦點就是他花費太多時間在排練上。指揮柏林愛樂時, 每場音樂會排練大概是十一、二次, 而倘若得不到五、六次以上的機會排練, 他寧可不接受聘書。他是個要求絕對完美的完美主義者, 耳中容不得任何差錯, 要求樂師們精力必須高度集中, 并要求樂師們動腦筋, 先領悟樂思再講究技巧琢磨。他的記性相當好, 排練時可以不看總譜而完全不出差錯。
他表現(xiàn)出來的音色相當獨特, 因為他要求低音樂器奏得特別寧靜。厚重、沉凝的音樂線條也是當世一絕。他所佩服的指揮包括費拉拉、溫加特納與福特萬格勒、庫貝力克。其他像卡拉揚、貝姆、尤其托斯卡 尼尼都看不在眼里, 還文人相輕的說了一些不怎么好聽的話。在他眼中,音樂不存在于奇跡, 而只在于實踐。音樂沒有美丑之分, 只有存在與否。為了讓音樂從聲音中表現(xiàn)出來, 必須要專心一志的長期工作。與其滿足于半瓶醋或是中等水準, 倒不如乾脆不做。他以這種態(tài)度演出的最佳效果, 就是演奏拉威爾這類作曲家的作品, 可以達到令人驚訝的優(yōu)美與精確。而在詮釋如布拉姆斯的交響曲之類作品時, 他那高度人為塑造的激情與作品自發(fā)的抒情性就有點發(fā)生沖突了。許多樂手說他是個天才, 也有人說這個天才走錯路了。
晚年切利比達克的速度有越來越慢的趨勢。1992年的演出中, 他那長達80多分鐘的布魯克納第四讓許多人難以理解, 但是他就是要這樣表現(xiàn)對作品的理解。近幾年的慢更是變本加厲, 幾乎是慢到邊緣。朱里尼和他比起來恐怕還要輸他三分。根據專家的說法, 認為大師是要呈現(xiàn)音樂中每一個細節(jié), 不想遺漏作曲家任何心思, 但是又不讓聽眾有非份的感官享受, 所以不準樂團多唱一點, 多做一點表情, 密不通風的控制一切, 功力之深已到嚇死人的地步, 樂團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
年輕時的切利比達克曾嘗試錄制過一些唱片, 但是后來卻十分排斥錄音。他的名言是「音樂儲存在唱片中, 就像用罐頭裝青豆一樣, 特殊的芳香和生命都會失去!顾踔涟殉茸 Birgitte Bardot (碧姬芭杜) 的畫像。想聽他音樂的人除了用那幾張盜錄的唱片止渴外, 就只能繞著地球跑, 到處追尋他的現(xiàn)場音樂會了。不過后來據說他已改變態(tài)度, 表示要錄制一些唱片作為自己演奏的記錄, 這消息的確令人雀躍了好一陣子, 但是想不到言猶在耳, 他就辭世而去, 84歲年齡少了好幾年的風光, 更令大部分無法聽到他現(xiàn)場音樂或錄音的人扼腕不已。他的辭世, 似乎代表五、六十年代指揮藝術傳承的終結, 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