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西廂記》介紹
歌劇 西廂記 外文名稱: The West Chamber
四幕四場中國歌劇《西廂記》,1984年春黃瑩作詞,侯啟平編劇,屈文中作曲。
《西廂記》的故事肇始于唐穆宗長慶年間。歌詞能手元稹(719―831年),字微之,為白居易的摯友,他寫了篇才子佳人“始亂之,終棄之”的傳奇小說《鶯鶯傳》,這就是《西廂記》故事最早的由來。
到北宋,有一位艷詞圣手趙德麟,他根據(jù)《鶯鶯傳》寫成“鼓子詞”,這是一種以散文與韻文交互連接的說唱作品。三人出場,一說、一唱、一伴奏,而這篇鼓子詞的名稱叫作《元微之崔鶯鶯商調(diào)蝶戀花》。從此《西廂記》故事透過這篇說唱藝術(shù)作品,從傳奇小說進(jìn)入了戲曲的領(lǐng)域。到南宋,即有官本雜劇段數(shù)“鶯鶯六么”。宋亡后,金章宗時(shí)代(1190―1208年),北方天才詩人董解元傳承了上述元、趙的故事和鼓詞,作了一闕《西廂記諸宮調(diào)》,后人習(xí)稱《董西廂》。
元代,我國戲曲進(jìn)入全盛時(shí)期,《西廂記》的故事也掀起一個(gè)創(chuàng)作的高潮。與關(guān)漢卿同一時(shí)期的王實(shí)甫,寫成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后人稱為《王西廂》,是戲曲中的極品,流行之廣,風(fēng)行之盛,無出其右。因此,類此作品不斷衍生,明萬歷年間有陸采、李曰華的《南西廂》、周公望的《續(xù)西廂》、清朝查伊璜的《續(xù)西廂》、周果庵的《錦西廂》、研雪子的《翻西廂》等。
清末民初,也是我國地方戲曲十分興旺的時(shí)期,全國各地秦腔、落子、大鼓、豫劇、川戲、漢劇、花鼓戲、江淮戲、昆腔、彈詞、常錫文戲、灘簧、越劇、福州戲、歌仔戲、粵劇,甚至民歌小調(diào),都有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清嘉慶年間(1798―1820年),北京會(huì)文堂刻印了《西廂記鼓詞十卷》,道光(1821―1850年)年間有《西廂記子弟書》出版。這是滿清皇族欽慕中華文化的作品,均屬八旗子弟手筆。這些刻本均流傳全國,直到今天家喻戶曉。
劇中人物:
崔鶯鶯 崔相國的千金 女高音
張君瑞 落魄書生 男高音
歡郎 崔相國幼子,鶯鶯的弟弟 男高音
紅娘 鶯鶯的隨侍丫環(huán) 女高音
崔夫人 崔相國遺孀,鶯鶯的母親 女中音 杜確 白馬將軍,張君瑞好友 男中音
書童 張君瑞的書童 男高音
知客僧 男低音
法聰 僧人 男中音
住持 普救寺住持 男低音
賣花女、賣香女、眾僧、香客及士兵多人等。
劇情簡紹:
第一幕:驚艷、寺警。
春光明媚,善男信女齊往普救寺拈香祈福。張君瑞赴京趕考,途經(jīng)普救寺賞春。崔相國新喪,靈柩暫厝該寺,崔夫人率子女鶯鶯、歡郎及侍女紅娘等守靈,定期作法事,為崔相國之魂祈福。張生適見鶯鶯,驚為天人。盜匪孫飛虎聞鶯鶯美貌,將普救寺圍困,欲搶鶯鶯為妻。崔母為解脫孫飛虎之圍,在情非得已下,以鶯鶯終身為條件尋求營救。張生挺身而出,作書向好友白馬將軍求助,而由普救寺僧人法聰傳遞,眾人靜待消息。
第二幕:賴婚、相思。
孫飛虎被白馬將軍所敗,眾人歡喜若狂。崔母以鶯鶯幼時(shí)已許婚表哥鄭恒為由,對(duì)張生毀婚,眾人及張生憤憤不已,鶯鶯也極端難過失望。
第三幕:幽會(huì)、拷紅。
張生思念鶯鶯不已,終至臥病在床。鶯鶯侍女紅娘于心不忍,從中穿梭引線,終引鶯鶯來至西廂,與張生幽會(huì)。事為崔母所悉,大為震怒,但生米已成熟飯,乃勉強(qiáng)應(yīng)允,惟囑張生必須赴京趕考,取得功名方能與鶯鶯完婚。
第四幕:赴考、送別。
眾人及崔母、鶯鶯、紅娘等,齊赴長亭送張生上京赴考。張生與鶯鶯情話綿綿,崔老夫人一再叮嚀要早些登程。遠(yuǎn)處傳來馬蹄聲響,白馬將軍率眾也來相送,并命兵士護(hù)送張生出境。
類別: 四幕四場中國歌劇
責(zé)任者
作曲: 屈文中
劇本作者: 侯啟平 黃瑩
欄目關(guān)鍵詞: 其他劇目
輔助分類項(xiàng): 歌劇